鐵壺介紹


鐵壺的由來
 
  鐵壺是何時開始誕生的雖然不是很清楚, 但在日本茶道所使用的茶釜上面加上提手,應該就是鐵壺的原形。在江戶時代天明期(1780年代)的古文書中有記載鐵瓶(鐵壺)此名稱, 由此可推知鐵壺在庶民間開始普及是在此時期, 而在幕府到明治時期在民間鐵壺的使用更加普遍。
  鐵壺的產地最有名的是京都三條釜座、山形鑄物、長濱的晴壽堂、京都的龍文堂與南部鐵器,其中龍文堂乃以它的銅蓋而聞名在日本甚至有人只買銅蓋。
  此外目前手上的資料多為南部鐵器。先向各位說明南部鐵器的來源,為何會有南部鐵器的產生?乃對茶道的造詣頗深的28代南部藩主重直公,因為自己的領地內產出良質的鐵,所以於1659年聘請京都的小泉仁左衛門清行(在廣辭苑查南部也可以得到此資料)來制造茶釜,此可說是南部鐵器的起源。
  而南部鐵瓶乃第三代小泉仁左衛門清尊想有個使用方便而且可煮出好水的器具而創作出的作品,之後因需求增多,不僅是茶道的世界連日常生活中也為一般人所愛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部鐵器是在明治時期才開始在全國打開知名度。其理由為明治41年(1908年)大正天皇還是皇太子時,訪問盛岡參訪第八代小泉仁左衛門制壺的過程,由於工法精湛獲得極高的評價,被隨行的記者拍下,也在各大報報導,從此南部鐵器在全國打開知名度。
 
鐵瓶 急須 鐵壺
 
  為什麼會有這個標題,其實乃因台灣所說的日本鐵壺,日文是稱為鐵瓶或急須。鐵瓶大概是容量在900cc以上鐵制煮水器具,而急須應該就是500cc以下像台灣的茶壺的器具。所以以南部鐵器為例,標明為鐵瓶時,你就可以猜是大的煮水器具,標明為急須時就可知道是像茶壺的大小。
 
日本南部鐵器
 
  “南部鐵器”是地域(特產)的統稱,其實是泛指日本岩手縣的著名特產,用傳統鑄造法,以及使用手工打造的生鐵制品。
  生鐵制品當中有:鐵瓶(水壺)、急須(茶壺)、火缽(火爐)、瓶墊、茶托、鐵鍋、風鈴、以及花瓶等種類。
  日本岩手縣的生產品牌,常見的有“盛榮堂”、“盛峰堂”、“千草”、“池永?工”等等。當中以“盛榮堂”較具規模,同時也是是日本官方推薦的傳統工藝廠商。
  “急須”跟“鐵瓶”的差別,除了容量與體積大小之外,最大的差異就是"急須"有附濾網,方便泡茶。
  日本的平均年齡,女性為85歲,男性為77歲(可能是因為過勞死所以比較短),稱得上是長壽的國家,研究者一致認為跟飲食有關。
  日本人喜愛用鑄鐵類的鍋具及鐵具,來烹煮食物及沖煮茶水,近年來已被証實,在沖煮茶水及烹煮食物的同時,質地純淨的鐵器在加熱過程會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亞鐵離子,Fe2 ),飲食的同時,被人體吸收。在日本長壽村中,多數人瑞仍然有使用鐵器的習慣,相同的由數據顯示,有使用鐵器的人瑞,絕大多數均無貧血及缺乏鐵質的現象。
  鐵是 Hemoglobin(血紅素)、Myoglobin 及重要呼吸酵素 (Cytochromes) 與其它在的運輸和細胞吸中伴演重要角色的酵素的重要成份。主要是以Fe2 的形式存在人體中。亦可做為酵素的 Cofacter。
  人體的鐵質雖然容易流失,但是補充過量則會有中毒的危險。
  人類無法直接吸收金屬的鐵。一般鐵在食物中主要是以三價鐵之型式存在,胃酸可以與鐵反應生成二價鐵離子,而二價鐵離子可以被人體所吸收,所以主要是在十二指腸及空腸上端以二價鐵之型式被吸收。

<是轉貼,如果有問題請與我聯系!>